发布:   发布日期:2018-11-21   浏览:473人次
一天中危险的时间段!多少人在这个时间段离世!

血液粘稠度高,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。人的血液黏度在一天之中不停地变化着,并有自己一定的规律:

你知道什么时候粘度最高吗?

这种规律性的波动在中老年人表现得更为突出。脑血栓的发病时间多在早晨至上午期间,说明血黏度增高同脑血栓的发生有一定关系。

很多名人都在这个时间段离世!

2008年12月20日早晨,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先生在家中因心脏病突发,抢救无效去世,享年72岁。

997年4月11日凌晨,著名学者王小波猝然死于心脏病突发,享年44岁。

001年5月19日凌晨,著名作家梁左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家中去世,终年仅44岁。

注意:血液黏稠4信号!

一般来说,出现以下四个预警信号,就说明体内血液黏稠度可能偏高了。

1.视力突然模糊,一下看不清东西

有些人平时视力还可以,但常出现短暂性模糊,严重时甚至突然看不清东西。这种情况老年人比较常见,随着年龄增长,大多数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偏高,血液流通不顺畅,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能及时供给视神经,出现阵发性视力模糊。

2.晨起时头晕,早饭后清醒

临床观察显示,血液黏稠度高的人,早上起床后会感到脑袋晕晕乎乎的,没有力气,没有睡醒后神清气爽、精力充沛的感觉。而吃过早饭后,大脑才逐渐变得清醒起来。

这可能就是血液黏稠向人体发出的信号。

3. 午饭后犯困,睁不开眼

午饭后血液循环在加速,血液黏稠度高的人,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症状更加明显。

正常人吃过午饭后都会有困倦感觉,但可以忍受。而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在午饭后马上就犯困,睁不开眼,要立即睡觉,否则全身不适、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。如果睡上一会儿,精神状态明显好转。

4. 下蹲时气短,肥胖者居多

人体下蹲时,回到心脏的血液减少,加之血液过于黏稠,导致血液循环不足,氧气与二氧化碳不能完成交换,从而引起呼吸困难、憋气等机体缺氧现象。

血液黏稠怎么办?

1.睡前一杯救命水

晚上喝200毫升水,可以使早晨血黏度下降。降低血黏度,维持血流通畅,防止血栓形成。

另外,早上起床后、三餐前、饭后半小时后,都是最佳的喝水时间。最佳的水补充是白开水,不是各种饮料,也不是淡盐水、蜂蜜水。

2.早晨起床“3个半”

夜间或早晨起床,睁开眼睛后继续平卧半分钟,再在床上坐半分钟,然后双腿下垂床沿坐半分钟,最后再下地活动,这样至少可使心脑血管病人免于发生意外或猝死。

3.晚饭7点前,吃7分饱

中老年人晚餐过晚过饱,吃后就睡,不仅不利于消化道休息,而且血液会集中在消化道,冠状动脉的血液相对减少,易引起心脏缺血诱发心绞痛。

晚饭最好7点前吃完,别吃太撑,7分饱就行。

4.清淡点,少吃油

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,会加重血液粘稠度。晚餐还是清淡的好,少吃这些高脂类食物及甜食,多吃蔬菜、水果、杂粮,粗细搭配着吃。

5. 每周3~5次有氧运动

不管是散步、慢跑、游泳等有氧运动,都可以很有效地促进脂代谢。

另外,运动还可以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,加快身体代谢,防止血液黏稠。建议每周3~5次有氧运动,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。

© 2019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后勤保障部 版权所有
电话:0519-86336173   传真:0519-86336173   Email:hqb@cztgi.edu.cn
0519-86336126
官方微信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