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结节主要是指肺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直径不超过 3 cm 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影,不能排除早期肺癌的可能。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,胸部CT,尤其是高分辨CT的应用,使得肺结节的检出率大大提高,体检中发现肺结节的患者不在少数。
2019年1月,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。数据显示,恶性肿瘤死亡占居全民死亡的23.91%,而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0.03%及26.99%,肺癌是当前肿瘤防控的重点疾病。肺癌早期可仅表现肺结节。因此,肺癌的早期诊断极其重要,科学的评价肺结节,及时发现恶性肺结节,是肺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。
不过添乱的是,现在手机上网方便,随手就能百度查询,根据报告中的“小结节”、“磨玻璃密度影”等字眼对号入座,哪句话说得严重就老是琢磨哪句话,于是就一直纠结。
5 mm以下的结节是不需要去大医院看的,在基层医院管理就可以了,更没有必要提前若干年杞人忧天; 5-10 mm的可以去有经验的医院就诊; 大于10 mm的,才有必要重视,可以请外科看一下,有没有手术的必要。 退一万步讲,即使是微小肺癌灶,我们可以定期复查,如果有增大或者是密度变实,及时切除,也是来得及的。 |
那么发现肺上有小结节,也不能熟视无睹,该怎么办呢?
对于绝大多数的肺部小结节,只要随访就可以,关于随访的原则,世界上几大权威机构的观点大致是一致的,我国的专家共识也是参照这些观点制订的。
其中小于5 mm的结节是不需要随访的,并不是说小于5 mm的结节就是良性,而是即便是恶性的,也没必要急着处理。
据说在美国,小于1 cm的结节做手术,医保是不负担费用的。著名的胸部影像协会Fleischner society、美国胸科协会(ACCP)、英国胸科协会(BTS)的意见如下:
Fleischner ≤5mm 不需要随访
Society2013 >5mm 3个月时行第一次随访,稳定则每年随访一次 至少3年
Accp2013 ≤5mm 不需要随访
>5mm 每年随访1次,大于10mm可考虑至少3年
在3个月时行第一次随访,
如持续则考虑活检或手术
BTS2015 <5mm 不需要随访
≥5mm 3个月时行第一次随访,稳定则分别在至少3年
第1、2、4年随访,严重可能性大于10%,则考虑活检或手术
上面的指南中已很明确了,<5 mm的小结节根本不用管,可以无视。但对于国人来讲,最好是每年一次复查就足够了,也不是看这个小结节,主要是看其它地方有没有新的病变。
<5 mm的小结节如果是3-5个月复查,就有点过了。但对于特殊焦虑的人,不复查就睡不好觉,也要区别对待。>5 mm的结节一般是3-6个月复查,这要根据其形态定,如有分叶,毛刺征,可直接胸外科就诊。
有没有办法能尽快明确诊断,而不是在焦虑中随访等待呢?
(1)肺部增强CT对部分实性结节有些意义,需要延迟扫描,看一下造影剂退出的快慢,但一般肺部增强CT时并没有这个项目。这种增强CT对于太小的,以及磨玻璃密度的结节,并没有什么意义。
(2)PET-CT检查是针对肺结节大于8mm的才考虑,毕竟花费较多。如果是实性的结节,PET-CT更容易判断良恶性,准确性能达到90-94%,如果是模糊的阴影,可能做了PET-CT,结论也很“模糊”。
(3)病理。如果从结节上取一点组织,进行病理检查,称为活检,这当然最好了。一般是通过常规支气管镜、超细支气管镜、经皮CT引导或超声引导下肺穿刺、电磁导航技术、超声导航技术、虚拟导航技术等方式,又称为非手术肺活检。主要是针对大于8 mm的实性结节。对于部分实性和磨玻璃密度的,并不推荐。
(4)也有人觉得核磁共振(MRI)比CT高大上,是不是更好些。其实不然,MRI看肺部病变,并不占优势。
(5)当前人工智能(AI)很是火,也就是机器人辅助诊断技术,我国在这方面总算是没有落后,很难得。AI确实可以大大提高检出的概率,假阳性率也大为降低。
(6)患者最为关心的其实就是要不要手术。
(7)有些高危的结节,当然要毫不犹豫地选择手术,毕竟看着很不放心。尤其是具有毛刺征,胸膜牵拉,分叶等的征象。
例如下面这样的结节一般需要考虑手术了。
这种表面有毛细刺,或膨胀生长的多为恶性
还有这种有血管进入的结节,恶性的可能性很大:
这种中间是实心的,周边是磨玻璃影,即“软包硬”,看着也不顺眼,是要建议手术的。
除了小于5 mm的不要担心以外,其实,90%的肺部小结节是良性的。
这种表面光滑,或向中间收缩的一般是良性的
一般来讲,多个结节比单个结节,恶性的几率小很多,就更不用担心了。陈旧性结核或肺炎好了留下的疤痕的可能性更大些,往往会形成多个结节。不过有的转移性肿瘤也是多发的,但容易分辨出来。
这种小结节其实是个情绪病
这种小结节,有一部分确实就是早期的肺癌,只要心态平和,可能一生都不会进展,但如果总是处在一种焦虑,烦燥的状态,即便这个结节切掉了,其它的地方,也难免不会再长出一个来。
这种无形的不良情绪,除了在肺上会表现为小结节,更常见的是在甲状腺的结节,其它还有肾上腺结节、乳腺增生、子宫肌瘤等。这些在本质上是一类的病。
要学会 “没心没肺”活着,就不会把“心”中的结,转变成“肺”上的结节。
除了无形的情绪会变成有形的结节,现在的人营养过剩导致的内火内热的积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现代人普遍存在吃得多,消耗得少,多余的能量,总得找个出口冒出来,能量总是要守衡的,这是最简单的道理。
好多人反映,咽炎好了,鼻炎会犯;鼻子抹点药膏好了,中耳炎会犯;耳朵好了,眼睛会发红,这些都治好了,很可能痔疮会发作,或者尿路感染加重,只要是有粘膜的地方,就会成为散“内火”的出口。能有个地方散火,并不是坏事,如果这些积聚在体内,就有可能成为各种的“结节”,最常见的部位是甲状腺、肾上腺、乳腺、子宫、肺。
所以,有个“火山口”散这些多余的能量不是坏事,虽然很不舒服,总比攒在体内强。更高的境界是不要产生这些氧自由基,也就是“节制饮食,量出为入”。现在一顿饭摄入的能量,比以前三顿饭吃得都多,但活动量却少得多,显然出入严重不平衡。
道理都知道,就是做不到。出现这么多的肺小结节也就不奇怪了,无限纠结也就正常。其实纠结的何止是患者,医生更是纠结,告诉“患者”有结节,导致焦虑情绪,不告诉,又怕“万一”漏诊,耽误治疗。生活就是这么无奈。
供稿 保健站